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因有哪些(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参考书)
- 城事
- 2025-05-11
- 1
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能由摄入不足、吸收障碍、消耗增加、代谢异常、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。
1、摄入不足:
长期食物短缺或饮食结构单一导致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不足,常见于贫困地区、极端节食人群或老年人。婴幼儿喂养不当如过早断奶、辅食添加不合理也会造成摄入不足。这类情况需通过改善膳食结构,增加蛋类、豆制品、乳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来纠正。
2、吸收障碍:
慢性肠炎、乳糜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蛋白质和营养物质的吸收。胰腺功能不全导致消化酶分泌减少,肠道手术切除后吸收面积不足也会引起吸收障碍。治疗需针对原发病,必要时补充胰酶制剂或进行肠内营养支持。
3、消耗增加:
创伤、烧伤、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会加速蛋白质分解代谢。恶性肿瘤患者因肿瘤消耗和化疗副作用常出现负氮平衡。生长发育期儿童、孕妇等特殊生理阶段对蛋白质需求增加,若未及时补充易导致营养不良。
4、代谢异常:
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会加速蛋白质分解。肝功能衰竭时白蛋白合成减少,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导致蛋白质丢失。这类情况需要控制原发病,同时进行营养干预。
5、疾病因素:
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、艾滋病会持续消耗机体蛋白质储备。神经性厌食症等精神疾病导致主动拒食。治疗需结合疾病管理,严重者需住院进行肠外营养支持,同时配合心理干预。
预防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需保证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,如瘦肉、鱼类每日150-200克,鸡蛋1-2个,牛奶300-500毫升。合理搭配谷类和豆类提高蛋白质利用率,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营养流失。生长发育期、妊娠哺乳期及康复期人群应增加20%蛋白质摄入。定期监测体重、血清白蛋白等指标,出现持续体重下降、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。适当运动可促进蛋白质合成,但需避免过度消耗,建议选择散步、瑜伽等低强度运动。